
柏林IFA观展手记:这个矛盾的城市及它的专属
2016-09-05
见笑了,虽然已经从事数码消费类产品的报道有好几年了,但这是我第一次来德国柏林IFA展。
从机场到酒店的路上,我在车里一直在看外面的风景,妄图一眼看穿这个城市。我们住在KaDeWe附近,路过著名的裤裆大街。看着不断闪过的ZARA、H&M、优衣库,以及GUCCI、CHANNEL、Burberry,恍惚间以为还身处北京闹市区。不同的是街道上大部分是高大金发的欧美人,当然也有一些亚洲面孔。
地接说,“平时柏林街道上的人都很少,现在(IFA展期间)突然增加了好多人。”
柏林没有太高的楼,也同样没有恼人的产权问题。虽然不及其他地区的几百年老房,柏林的楼房大部分是战后重建的,但算下来也有很长的历史了。每隔几年都会大修整一次,以保证其安全性,结实平整的外观让我想起了曾经在北京看过方庄一带的楼,中介说,“这幢是当时外交部建的,结实。”
慢节奏的城市,别人的“声色犬马”
柏林的城市特征和人文环境同样决定着人们对于消费电子的喜好,算下来刚在柏林生活了三天,深有感触。
5到9月是德国最适宜旅行的季节,但据说前段时间早晚温差大到短袖和羽绒服同框出现,还好这几日貌似阳光明媚。白天光照时间长,直到晚上8点,天才开始暗去。
德国热的时候也能达到30几度,却很少使用空调,在城市中,楼房窗户外都是干干净净的,一是没有外露的下水管道,二是没有空调室外机。地接说,虽然天气也很热,但是当打开窗户那一瞬间,空气对流就马上凉快了,所以压根不需要这个设备。而长虹的黄大文说,因为欧洲不允许安装窗台室外机,因此造成了一定的难度。然而近年来极端天气越来越多,有一些欧洲人也逐渐开始接受空调,主要集中在南欧,目前解决方案是安装到楼顶。
过了9月,步入冬天的时候,“痛苦”就来了。驻德国媒体告诉我,冬天最讨厌的——几乎都是阴天。所以,一旦有阳光,德国人必在外面吃饭。大街小巷的餐饮林立,种类也丰富多彩,德国本地菜、意大利菜、法国菜、越南菜、泰国菜、中国菜,随处可见。大部分餐厅都会有店外的沙发,德国人都选择坐在外面。虽然各国菜系皆有,但总的说来仍然是西餐为主。
餐饮文化对消费电子的影响当然就在于功能设计的变化。不同于中国,欧洲人对于烤箱的使用率是非常高的,嵌入式烤箱的占有率也很大。同时,西餐的半成品非常多,所以他们的冰箱也很大。厨房对于欧洲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,从IFA也能看出来。大部分展览设计台被家电企业占领,小到咖啡机、煎锅、榨汁机,大到电磁灶、烤箱、冰箱、洗衣机、电视。
柏林的生活给我的感受是更像成都,一座悠闲的、慢节奏的城市。柏林的街道并不宽敞,但即使是早晚高峰,也很少堵车。地铁交通网络发达,人却很少,平时座位都空空的。有的人也会刷着手机,有的人却捧着书本。在这里手机对生活的侵蚀还没那么大。
商店关门很早,周日甚至会关闭。八点街道上便没有太多来去匆匆的人群。这意味着,他们的夜生活开始了。
德国人的夜生活可以归纳为:啤酒、朋友。德国的酿造技术是最好的,好到国内前列的青岛啤酒仍然只是它的皮毛。有时候他们会点一瓶/杯啤酒,聊天一晚上。如果遇到周五、周六的晚上,更是会聚会到半夜。正在写稿的此时正是周六的晚23点,窗外仍然传来不间断的嘻笑。
爱凑到一起喝酒闲聊,所以爱观看足球等体育赛事也顺理成章了。这也是为何华为、中兴等都在体育营销方面有所动作的原因。
德国人爱运动。人行道上有专门的自行车道,他们都骑得飞快。爱跑步,爱听音乐。所以,音频设备在IFA展也是占有率很高。
因为人力成本昂贵,德国的电商物流并不发达。在这儿读博的留学生说,一般需要三四天才能到达。因此,线下卖场成为了购物的主要渠道。SATURN是综合性的卖场,在几大商圈都有门店。手机方面,极少看到品牌单独的体验店,而多是与当地运营商例如T-mobile、O2、vodafone等入驻展示。
在波茨坦广场商圈的SATURN,我逛了逛手机展台,三星有最大最显眼的布置,华为中兴都有几款手机摆放在台面,而我想说的竟然还有老式功能机出现。中兴的曾学忠在采访里提到欧洲人对于小屏手机有所偏爱,我好奇地开始观察这几天所能看到的手机。先不提别的品牌,拿肉眼最好识别的iPhone来说,样本中大部分的确是使用4.7英寸的版本,有时高大的身躯却拿着一只iPhoneSE、甚至iPhone4。
针对这个现象问到我们学德语的同事,她说,德国人务实,够用就好。
多元的城市,你可能看不到的
欧洲人的自觉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他们的地铁系统极其强大,路线众多,但地铁车辆和设备却有些老旧。入口没有森严的刷卡闸机,而是一个开放的环境。全靠自觉打卡。当然,如果抽查到没有打卡,会面临高额罚款。然而这并不能弥补我对这个城市的略微嫌弃,仅仅因为漫游的4G网速并不是很快。
而接下来这些大部分是听说。这对于仅在柏林待几天的我来说,也是压根没想到的。
柏林重建时外来了大量的土耳其人,至今已经融入了德国人的生活。有的人从这个角度说柏林是一个多元的城市,习惯性的包容。然而最近的难民政策却引起了不满,生活在德国已经二十几年的地接一见面便提醒我们注意安全。当然展会上也毫无意外地出现了小偷。搞笑的是,留学生汪先生谈到了几个在柏林被骗的经历,比如:在网上看到不错的租房信息,打过去对方慌称自己去了外地,提议用押金兑换钥匙;地铁里可怜的人说需要一点钱打电话给亲友,拿到钱后却转身去买了听可乐。看喏,外国一样也有电信诈骗,相似的骗术早已全球化了。
在等红灯时,我们也遇到了强行给擦玻璃的外国人,目的当然是要钱。——北京强行发传单的那批人知道了,会不会学了去?
最后
柏林带给我的感觉是一个安静和疯狂、现代和古老的矛盾体。留存脑海的,有被半摧毁的教堂、德语英语无缝转换的民众,以及那些仿佛专属于他们生活的电子产品。